專家解讀:農業強國建設“頭等大事”是什么?為何要雙輪驅動?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舉行,縱觀整個會議內容,“農業強國”被提及17次。圍繞“農業強國”目標,會議明確了重點任務和實現途徑,并對“農業強國”進行了全面謀劃。
建設農業強國為什么重要?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陳萌山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基本國情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9億農民,廣大農村不能富裕強大,國家就難言富裕強大。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看,農業提供的初級產品供給、農村的和美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支撐和戰略保障。農業強不強,更體現了強國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成色。
農業強國到底是什么樣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認為,農業強國是一個基于國際比較的多維動態概念,可理解為在世界范圍內農業具有比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的國家。具體來講,一是包括農業裝備設施條件等農業現代化程度,二是農業實力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即在國際上的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告訴記者,綜合世界農業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國家農業核心競爭力的大小,是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強弱所決定的。此次會議的相關部署措施正是從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角度出發,從多個方面提升農業的綜合效力和競爭力,從而實現農業強國的目標。
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是什么?
“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在連續8年全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高水平的當下,如何理解這個“頭等大事”?
陳萌山表示,糧食安全是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的基本問題,我國糧食雖然連年豐收,但糧食安全是一個總體概念,既要保總量,也要保結構。我國糧食供需缺口一直存在,糧食進口品種和進口總量均在增長,人口持續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也對糧食供應提出新要求,國內糧食種植和供應結構仍有待優化。
“現在所說的糧食安全實際是食物安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對于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對飼料糧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胡冰川表示,從食物消費結構的角度來說,國人的飲食消費從傳統食物消費快速過渡到多元消費,例如對肉蛋奶水產的消費快速增加。而這些轉變也意味著今后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
“2021年,我國谷物、肉類等大宗農產品產量以及農業總產值居全球首位。此外,我國農業增加值也趕超多個農業強國,在世界占有很高比重。”鐘鈺表示,這些都為中國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構建了堅實基礎。
建設農業強國為何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發展受到高度重視,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此次會議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胡冰川表示,科技對應的是生產力,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改革對應的是生產關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實際上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層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行全面部署。
科技部第六次國家技術預測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的技術僅有10%處于國際領跑地位,與國際領先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只有讓科技創新的活水滲透到田間地頭,以科技之‘長’,補傳統農業之‘短’,才能為現代農業發展蓄勢賦能。”胡冰川說。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還需要改革增動力、添活力。
在胡冰川看來,會議部署的一系列改革,例如破除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障礙、支持發展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扎實做好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各項工作,一方面為了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另一方面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
鐘鈺表示,要依靠政策改革挖掘農業生產動力,優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設計,從以價格支持為主轉向以風險管理、農業服務、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為主的政策體系,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增收,釋放農村土地等生產要素活力,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強化農業人才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